查看原文
其他

我国高校体育人才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的结合 // 周琳

编辑部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03-26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5期 

本文引用格式

周琳.我国高校体育人才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的结合[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40(5):40-45.

我国高校体育人才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的结合

 

周 琳

(沈阳体育学院 党委学生工作部,辽宁 沈阳 110102)


探究我国高等院校在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以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理想范式的构建。运用文献研究法,从缘起、定位、路径3个方面进行阐述。缘起:人工智能是新时代体育人才培养的技术化发展现实,是体育人才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需求,需要政治思想赋能。定位:将人工智能确定为“教育辅助者”的角色,进而明确其作为“准主体的客体”,是现阶段引入体育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基本定位。路径:1)建构“人机协同”支持的师生互联模式;2)建构“算法数据库”支持的智慧学习与智慧教研模式;3)树立“以人为本”的考核评估和目的引领的机制原则,深层次提高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人才培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促进其培养格局的最终形成。



《全国体育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指出:体育人才资源是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本文所研究的体育人才培养,指的是我国高等院校中大学本科阶段体育学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当前,体育人才的培养主要就集中在我国的高等院校,其本身就具有独特属性,人才培养时间长,注重技能培养,学训矛盾突出,培养过程具有高风险性。体育人才本身又具有认知能力相对低、纪律性较差、重技能训练轻理论学习等特点,因此,为提高我国体育人才质量,加强培养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尤其重要。新时期在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事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尤其是对体育人才在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价值观、完善人格、意志品质塑造等方面都有着磨砺的效果。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已成为现阶段社会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促进现代化教学发展、改善教育方式、融合教育资源、创新教育理念等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的贺信中也指出:“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使命,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高等院校教育中发挥着引领的重要作用,高等院校也担负着铸魂育人、培育时代新人的崇高使命,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对高等院校体育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人工智能的运用为体育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把握新要求、达到育人和树人的工作目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未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共创是毋庸置疑的,重视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新时代发展要求和发展机遇更是至关重要的,其根本任务是找到人工智能和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新时代在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下,明确人工智能的定位,探究人工智能这一技术产物与体育人才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机制,将人工智能的新成果在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予以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体育人才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结合的缘起


体育人才和体育人才培养本身固有的特殊属性与人工智能所特有的灵活性、信息存量大、运用便捷等优势更易匹配,但在使用中也存在信息外漏、隐私侵犯等应用风险。因此,将人工智能引入高等院校体育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依据人工智能的两面性,既要呈现它是一种高效要求和理想模式之下的有效教育方式,又要有针对性地规避它的弊端,从而使之高效、高质量地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而不是因为风险的存在就否定人工智能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在明确其“所是”之后,还要明确其“为何”,即为什么在“风险”存在的情况下仍然要将人工智能引入,并致力于体育人才培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建构。

1.1 基于新时代体育人才培养的技术化发展现实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仅是利用分散化的数据通过介入形式来实现初级融合。因此,它还不能担当高等院校体育人才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角,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很大程度上还需与现有的人工智能模块式平台不断融合。

新时代高等院校体育人才培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就现有技术资源来看,人工智能尚且不足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教学目的构成威胁,至少在现阶段仍然可以将人工智能视为一种“高级工具”对思想政治教育做辅助工作。有学者指出:“当前应用于教育领域的人工智能,主要是未形成统一技术实体的弱人工智能。”就现阶段而言,人工智能尚且不足以形成诸如相关电影、电视剧中所描述的对“人”的主体地位的挑战。“弱人工智能”在现实的教育管理中就十分常见,例如对体育人才信息采集的人脸识别技术,实施区域一卡通的“信息互联”技术,对体育人才的课程学习尤其是网络学习过程进行“智能时长监管”技术,国家大力推广的“学习强国”平台,依托于高校和校外技术开发部门的“网络思政平台”,体育课堂教育中的“智能教室”平台等。这些基于“大数据”“算法”“信息库”的弱人工智能技术的具体实践,不仅没有构成对体育人才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教学目的及其中“人”的主体地位的威胁,反而有助于高等院校体育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理想范式建设的实践。

1.2 基于体育人才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需求

从2017年7月开始,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就特别对“智能教育”提出了要求:“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开展智能校园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等方面全流程应用。开发立体综合教学场、基于大数据智能的在线学习教育平台。开发智能教育助理,建立智能、快速、全面的教育分析系统。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环境,提供精准推送的教育服务,实现日常教育和终身教育定制化。”这说明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已经开始将人工智能引入教育之中,并提出建构“智能教育”的新要求。那么在高等院校体育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建构“智能教育”就意味着改变和弥补传统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媒介的不足,进而实现智能教育范式。

首先,就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人才培养而言,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大,师资又匮乏,思想政治教育人工智能化呼之欲出,有助于解决高等院校思政资源的有限性矛盾。有学者指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分布非常不均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利用效率也有待提高。高等院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常由专业教师、思政教师以及班导师组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数量有限,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力量也是有限的。”人工智能确实能实实在在地解决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其次,人工智能引入高等院校体育人才培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尝试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媒介和教育方式。有学者指出:“智能机器人在未来将替代思想政治工作者可陈述知识的传递功能,而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机器人或许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固然是一种“强人工智能”的理论构想,但是也足以说明就能力和潜力来说,人工智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媒介和教育方式与体育人才培养要求的不匹配,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工智能模式具有推广的媒介条件。

最后,根据高等院校的教育要求,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推广,并通过大数据和算法统计的方式对体育人才的学习偏好进行订制,进而在教育方式上逐渐适应体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有学者指出:“在人工智能时代,体育人才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方式也将有巨大变化。体育人才逐渐形成了智慧学习观,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课堂学习模式,而是寄托于人工智能,变革其学习方式,使其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愈加充满‘智慧’,将逐渐演变为智能化的学习方式。”2019年1月1日“学习强国”平台上线,设立了“学习积分”的考评和激励机制,平台内容涉及时政动态、理论前沿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涵括爱国主义电影、电视剧、广播剧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同时也包括经济、军事、历史、读书、体育、美食等专栏内容。此外,平台资源免费阅读与观看,并能通过大数据算法为不同的学习人群订制不同的内容偏好,通过该平台创建群聊,为使用者的相互交流提供便利。“学习强国”的出现,就是人工智能技术直接对思想政治培养理念的应用,使得传统的师生传授转换为智慧学习,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教育方式。因此,在人工智能方兴未艾的当下,高等院校体育人才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需要人工智能这一基本工具。

1.3 基于体育人才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思想赋能需要

人工智能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根本原因是信息革命这一社会背景。人类文明经历了农耕革命、工业革命,当下又正处于信息革命时代的历史转折点。将人工智能引入体育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中,就意味着“教育”和“技术”的互动影响着“信息革命”,并引领“信息革命”中的价值建设。但因人工智能技术两面性的特征,在运用过程中需要政治思想赋能来规避“信息革命”之下人工智能技术带给“人”的负面影响,如依赖于“大数据查询”的便利直接获取信息而不去运用思考的能力,依赖于“网络通讯技术”的便捷而忽略对实际交往中的情感培养,依赖于“订制的快餐文化”而忽视对审美品味的熏陶。这些实例都说明人工智能作为“信息革命”的必然产物和重要表现,需要以政治思想赋能来强调其价值的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特有的学科设置,它在根本上是对“人”的思想修养和政治立场的教育,在高等院校体育人才培养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有学者指出:“办好思政教育,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筹划,要融入青少年终身学习、全方位受教的过程中来对待……为党育人的初心不能忘,为国育才的立场不能改。”进入新时代、新征程,在高等院校体育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发挥其正向的优势,可以弥补和缓解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短板和人才紧缺,更重要的是体育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是对政治立场的塑造,有着立德树人、民族复兴的理性引导意义,具有政治思想赋能的需要。


2 体育人才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结合的基本定位


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的确使体育人才培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理想”获得了一定的现实可能。有学者认为:“人工智能是为教育而赋能,而非取代全部教学。”这说明在着力于体育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基本理想实现过程中,既要对人工智能予以利用,也需要在利用之前,明确其在新时代体育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过程中的基本定位。

2.1 准主体的客体定位

人工智能在现代社会中的定位可以从下述内容进行阐述。以常识来判断,人工智能不是“人”,但又不是简单的“物”。对人工智能的理论界定,即界定其“所是”,就必须打破常识,若将其界定为既非“人”也非“物”,又类似于“人”或“物”的存在者,即准主体的客体。有学者指出:“由于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不再是工具角色的单向服务关系,因此,即使弱人工智能也会导致某种人类的‘客体化’……挑战了人作为道德主体而拥有的尊严。”作为“准主体”的“客体”,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在存在方式上构成了如下基本特征:首先,以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人工智能仍然是一种工具,它是使用价值的承载者,因此,它暂时是一种“工具性客体”,并且属于“人类的作品”。其次,就技术的发展趋势来说,人工智能具有可发展性,一方面由于“深度学习”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认知上人工智能有成为“知性主体”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深度学习”在内部化为人工智能的能力前提下,其形成为“理性主体”也是一种可能性。有学者指出:“人工智能实际上已经可以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感知和思维、决策和执行结合到一起,从而更像是一个完整的人。”例如,在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体育人才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由感性支配,缺少理性判断,人工智能可以弥补体育人才培养过程的这一短板。所以说人工智能是一种“客体”乃是强调“现实”,而将其界定为“准主体”则是强调“未来”和“可能性”。

2.2 教育辅助者定位

回溯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尤其是在高等院校体育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范式之中,人工智能如何定位?如果将其视为一种“准主体的客体”,就意味着在体育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理想范式之中,应当强调其在当下的“工具性客体”地位,并重视其作为未来的“准主体”的可能性,这就得出在体育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背景下对人工智能的两种定位取向。首先,人工智能在现阶段可作为一种手段来辅助实现体育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理想范式,这也是当下人工智能技术所能提供的最大程度的支持;其次,以一种未雨绸缪的态度来看,即使高等院校体育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需要人工智能的辅助,也不能将其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至少目前还应将其视为一种“教育辅助者”的“准主体”存在——既强调其面向体育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赋能的积极功能,又避免人工智能的教育取代全部教学工作。

作为“教育辅助者”的人工智能介乎“人”与“物”之间,它既具有相对于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手段的便利性和高效性,又有不可控性。过去的高等院校体育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过程中,基于计算机技术的PPT作为教学内容的呈现手段,已经基本取代板书这一传统的教学内容呈现手段,然而无论是板书还是PPT都是教师本人的“作品”,是可以经过“高等院校”或者“高等院校”之外的科研教学机构进行审核而控制的“传播机制”。而人工智能既能保证上述相对传统教育内容载体的高效性,又能使“人”的控制面临相应的限制。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克服在实现体育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范式中人力资源的有限性,进而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推行;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进行的“政治立场塑形”和“思想修为提升”又有一套自身的逻辑。如何将体育人才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针对性、引导性地植入人工智能程序之中,光依赖于高精尖技术部门是行不通的,因为,“技术部门”能否真正了解体育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规律和规范,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因此,强调高等院校体育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中人工智能的“教学辅助者”地位,等于是说既要将其利用于“教学”,也要将其限制在“辅助”。


3 体育人才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结合的具体路径


面对改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教育理想范式”不仅有助于高等院校人才的思想修养和政治立场的熏陶,更有助于矫正全社会在“信息革命”的新技术革命背景下对于价值观和思想观可能存在的缺失。同时,由于新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尚且可控,高等院校体育人才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师资配比、教育教学媒介和教育方式转变的现实需要在基本价值要求之下,对人工智能技术都可以进行合理的运用。就具体方式来说,在人工智能作为“教育辅助者”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引领者”的前提下,对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具体应用。

3.1 建构“人机协同”支持的师生互联模式

“人机协同”是对作为人的“教育者”和作为“人工智能”的“教育辅助者”的协同化要求。有学者指出:“人机协同不是指通过智能助教系统帮助教育者收集资料或完成部分简单枯燥的常规任务,而是试图在一个智能系统中融合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从而使复杂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就目前来看,上述论断可以被拆分为“人机协同”的两种具体途径:一是资料收集和完成行政文件审核的简单任务,另一种是基于进一步的人工智能技术系统建构师生之间的信息反馈、信息收集和信息记录等交互向往的平台载体。一般来看,现代高校的智能校园建设基本完成了“人机协同”的第一个途径,但是从建构师生互联平台的角度,仍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这和高等院校主要作为教学科研机构无法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师生互联的智能平台建设有较大关系,因此,就需要通过教育行政机关的统一调配、人工智能技术企业的积极开放和高校的师生互联平台订制来进行综合建设。

具体来说,必须明确在这一机制应用中的三方关系:教育行政部门、人工智能技术企业和高等院校教育的联动机制,既要保证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也要保证人工智能技术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建设稳步推进。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到对人工智能这一公共资源的合理统筹规划,对相应的财政支持的有力保障以及对体育人才培养的师生互联智能平台建设予以监督;其次,人工智能企业要积极开放应用技术,能够满足信息革命的新要求;最后,高等院校也需要及时给出自身的平台建设的订制方案和基于体育人才培养要求的订制需求。有学者指出:“教育者要充分调动自身理论储备与既有经验,又能以批判性思维对技术工具进行冷静审视与反思,对其中可能渗入的错误意识形态因素保持警惕,用人类智能矫正人工智能形态的固有弊端。教育者要与人工智能应用开发团队通力合作,参与智能应用的创造性设计。”形成政府监督与支持、技术企业开发与设计、高校订制与审查的师生互联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教育的中心地位,合理发掘和利用人工智能在人机协同的技术资源背景下对体育人才培养的交往平台予以应用。

3.2 建构“算法数据库”支持的智慧学习与智慧教研模式

首先,“算法数据库”是指在以“算法”为基础的人工智能技术之下,根据高等院校体育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学习、教学、科研的兴趣方向建立“偏好订制”的“大数据库”模式。有学者指出:“‘说教’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只能传播抽象的、理论的知识,而人工智能工具能够比人类教师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人工智能工具传播理论知识不仅能保证传播内容的准确性,还能实现有声有色的传播效果。”“说教”这一模式显然不足以实现体育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新要求,人力资源的相对不足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同时“如何说”“谁来说”“对谁说”的问题也需要在“说教”的方式下进行思考。

其次,“算法数据库”这种人工智能技术使得“说教”的基本教育模式得到发挥和扩展,“算法数据库”的应用使超越“说教”的智慧学习成为了可能,有助于思政学习方向的体育人才培养。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体育人才海量数据进行关联性分析,明确其发展需求和期待,使他们能够深度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促使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获得感最大化。”“算法数据库”根据体育人才的学习偏好,为其订制如网络课程、慕课、思政新媒体内容,作为一种辅助的教育方式可以为体育人才培养提供智慧学习的新模式,使得思想政治学习不再拘泥于课堂、不再局限于传统讲授、不再被动接受以说教为主的死板教学方式,从而满足体育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新要求,解决了“谁来说”的问题。另一方面,就现有的人工智能技术而言,即使能够通过技术对体育人才进行智慧学习意义上的学习偏好测量,真正的“说者”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教师,网络课程、手机客户端的应用实际上是把教师从课堂转移到新媒体平台、视频网站等新媒介之中。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内容把握和目的引领的作用仍然存在,人工智能的“算法数据库”技术能把有限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进而有助于解决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如何说”的问题。

最后,“算法数据库”对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也是有所帮助的,不仅要让体育人才时时刻刻都有学习的机会,也要让教师及时获得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观点、新政策信息,“算法数据库”的出现使得教师对思政知识的获取更加便利,进而依据智慧教学和智慧科研助推体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就理论资源来看,通过“算法数据库”能提升科研效率,保证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就政策资源来看,可以利用“算法数据库”进行常态推送,算法数据库覆盖了教师教学的理论资源获取和政策资源掌握等内容,这就为体育人才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无时无刻和无处不在提供了教学和知识更新的保证。

3.3 建构“以人为本”的考核评估和目的引领机制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根据对“人机协同”技术的利用建构师生互联的新关系,根据“算法数据库”的技术来实现体育人才的智慧学习和教师的智慧教育、智慧科研,但也应当注意到在制度层面上对人工智能机制的基本监管,即必须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这也是对人工智能的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的根本要求。必须明确人工智能是“准主体的客体”,是“教育辅助者”,必须明确新时代既要强调“信息革命”,也要强调基本的思想修养、政治立场,即技术进步和道德进步构成了时代应有论题。因此,有必要在人工智能技术之外,坚持对人工智能介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评估与目的引领,并且将这些任务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原则。有学者指出:“人工智能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主体和教育伦理的内核都构成了挑战。”一是人工智能作为新技术的出现的确能够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能够拓展体育人才的学习领域,但是必须避免由于技术层面的问题造成教师对人工智能的过分依赖,而忽视了对“教学育人”中“积极思考”的要求,忽视了在“教学育人”中言传身教的任务;二是必须避免由于技术的发展造成体育人才对人工智能片面的技术兴趣,进而忽视了在人工智能的技术环境之中提升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政治意识。如前所述,技术是中性的,因此它是一柄“双刃剑”,在创造“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人”的理性思辨、知性水平和判断能力独立性的损失。因此,要明确作为主体的“人”对人工智能技术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把关者的地位,即坚持人对人工智能的教育效果的考核评估地位,更要明确体育人才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意,以智能化、选择化、数字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引领社会风尚。

详言之,建立、建设对人工智能的考核评估和目的引领机制,需要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则具有两个层次上的意义:首先,它直接指向“人”对“技术”的监督,指向“主体”对“准主体的客体”的优越地位。虽然在“技术”上,高等院校体育人才培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人工智能有所要求,但是无论是在现有的“弱人工智能”技术还是“信息革命”背景下,从对价值观的把控意义上看,“人”的监督仍然是“基本”的,唯有通过人的监督和把控,才能发挥人工智能作为高级工具的辅助功能。其次,以人为本指向“人”在“技术”之中的人性发展,指向体育人才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建立过程中。对“人之人性”的普遍培育,无论是通过人工智能的“师生联动”媒介建构,还是经由人工智能的“智慧教学”方式创新,都要以“人”的发展为着眼点,既要强调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话语权与创新能力,也要尊重体育人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参与权和思辨能力。要注意“人”不仅可以为“技术”的人工智能建立法则,也可以且应当对“人”本身设置目的,不能因为人工智能使得体育人才产生对“技术”的依赖心态而放松思想上和政治上的教育。因此,无论是何种对人工智能的运用途径,其根本反而都是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具体应用之外坚持上述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努力建构对基于人工智能的学习、科研、教学的考评机制和目的引领机制。

4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等院校体育人才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其根本要求是人的培养,它要为体育人才培养提供时时刻刻、无处不在的思想政治学习机会,拓展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克服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使人工智能作为“教育辅助者”的引入,是体育人才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应有之义。但是也要认识到,人的培养其根本是价值取向教育,而人工智能是实现这一价值取向的手段,在体育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场域之中,思想进步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道德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应有目的。因此,作为技术进步成果的人工智能是在人才培养这一目的下弥补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短板,服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局,促进高等院校体育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格局的最终形成。


往期推荐 /

2021年第5期专题研究推荐:

·北京冬奥周期世界主要强国科技助力备战策略及其镜鉴 // 李桂华,袁俊杰,李晨,苏钰莹
·国外冰雪运动政策运行经验与启示研究——基于政策网络理论的分析 // 王婧文,张崇龙,叶茂盛,邱招义,王寅博
·2022年冬奥会背景下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协同发展研究 // 武雨佳,王庆伟,刘弋飞
·文化资源视角下东北地区冬季体育观光化发展研究 // 吕然,杨长明,刘英伟,曲贵文,杨岱泓

往期目次:

·目次|《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

·目次|《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

·目次|《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

·目次|《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

/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